近日,68岁的糖友吴阿姨持2019年“世界糖尿病日”免费体检卡到”贵州百灵中医糖尿病医院做了体检,医生在为吴阿姨分析体检报告时发现吴阿姨空腹血糖为9.5mmol/L,了解到吴阿姨只测血糖没有做过糖化检查后,建议吴阿姨做个糖化血红蛋白检查,以便能了解吴阿姨近期的血糖控制情况。但吴阿姨立即拒绝了医生的建议。说道“医生,我在家里面按照医生的要求检测血糖,血糖都在标准范围内,我想应该差不了多少。我觉得糖化就不做了吧!” ,随后医生为吴阿姨普及了相关知识后,吴阿姨才了解到检测糖化的重要性,按医生要求做了相关检查。
其实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就诊过程中,都会有这样的疑问。我天天测血糖,次次都合格,为什么还要查糖化血红蛋白?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到底有什么意义呢?
糖化血红蛋白是什么?
糖化血红蛋白(HbA1c)是葡萄糖与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结合的产物,血糖水平越高,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比例就越大。由于红细胞的平均寿命大致为三个月,因此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客观反映被检测者过去一段时期内(2~3个月)的平均血糖水平。

为什么要检测糖化血红蛋白?
因为血糖仪测出的空腹血糖以及餐前、餐后血糖值都只是采血的那个时间点体内血糖的数值,血糖会发生波动,不论糖尿病病友依从性多好,测血糖测得多勤快,都无法无时无刻测血糖,所以即使指尖血糖都达标,糖尿病病友也无法全面了解所有时间的血糖变化,所以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必不可少。
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的意义?
一、反映血糖控制水平
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,能够真实反映近2-3月的血糖水平。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越高,说明近期血糖水平越高。糖化血红蛋白几乎不受是否空腹、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的影响,即使在一天当中糖尿病患者血糖忽高忽低,一段时间平均下来的糖化血红蛋白却可能正常;它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。
二、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
当空腹血糖超过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对应的预测值时,则表明近期血糖控制不好,需要调整治疗方案;相反,如果空腹血糖低于糖化血红蛋白对应的预测值,甚至达到正常标准,则显示近期血糖控制良好,治疗方案合适。在临床治疗中,如能同时测定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,可以更加全面地判断病情,调整更适合的治疗方案。
三、鉴别是否为应激性高血糖
应激状态(如严重感染、急性心脑血管卒中、严重创伤、剧烈疼痛等情况)下,可引起暂时性的血糖增高,很像糖尿病(其实是假糖尿病),此时,通过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很容易将两者区分开来。如果患者血糖虽高,但糖化血红蛋白正常,则说明高血糖是由于应激反应所致;如果患者不仅血糖高,糖化血红蛋白也高,则说明患者原来就有糖尿病。
四、预测慢性并发症发生风险
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微血管病变关系密切,糖化血红蛋白越高,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越大。如果糖化血红蛋白长期控制不稳定,则会改变红细胞对氧的亲和力,引起血脂和血液粘稠度的增高,加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,还会诱发糖尿病肾病。如果眼睛的晶体被糖化,就可能发生白内障。糖化血红蛋白升高,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、脑卒中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。
糖化血红蛋白标准
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范围因人而异,不能一概而论,根据患者的年龄、糖尿病并发症、伴发病、治疗方案等因素有不同的目标值。

专家建议,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已经达标,且血糖控制状态较为平稳,每年至少也应接受2-3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测;而对于那些需要改变治疗方案,或血糖控制状态不稳定的糖尿病患者,应该每3个月进行1次糖化血红蛋白测定。